本文共 3627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2 分钟。
得得专栏作者简介:方军。10年+资深媒体评论人。酷科技创始人,区块链创业者。多家纸媒特约撰稿人。关注行业趋势,关注企业战略。
“数字资产会成为人类最大的资产。”近日,比特币等所谓数字加密货币的价格遭遇暴跌,比特币价格在经历2017年暴涨到接近两万美元后,近日跌倒六千美元之下,但很多人在谈论各种所谓的“数字加密货币”或者由它衍生出来的各类“代币”时,还是会不时地引述孙正义的这个观点,以表明信心。
当有人对当前的一些现象表示疑惑时,他们得到的反馈是尖刻的:
你没有跟上新技术的发展,
你没有掌握区块链思维,你没有看到“去中心化”的美好未来,你可能落后于时代。
其实很多人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与被指责:前几年,似是而非的词“互联网思维”在中国风靡一时但无人能讲清,幸好后来逐渐地演变成相对清晰的「互联网+」,也就是,用互联网作为工具去变革一个个行业与领域。
这一次,面对区块链技术,我们或许从一开始就应尝试正本清源去理解它。
数字世界
孙正义的这句话既反映了未来,但又恰恰集中反映了误解,误解源自于“数字资产”这个具有迷惑性的说法。
我更愿意把孙正义的话理解为,他是认为数字世界会越来越大。比特币和它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有着重大意义,比特币自身有着一定价值,它的价值也跟整个数字世界的整体价值上涨。
“数字资产”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现实世界的资产,比如实体的房子、汽车,又比如非实体的股票、期权、保单。“数字资产”说法容易引发的误解是,它让人以为,在数字世界中可以有完全脱离实体世界独立存在的、规模巨大的资产,它甚至可以是数字世界中资产的主要部分。
实际上,数字世界的资产应主要是实体世界的映射。
你或许还记得互联网发展初期的一个传奇故事“别针换别墅”,2005年,25岁的美国青年凯尔·麦克唐纳用一枚红色曲别针多次交换,最终换得一个别墅一年的居住权,这是善意的累积形成的传奇。
比特币出现之后,也出现类似的传奇说法“一币一别墅”,它隐含的比喻是,比特币这些在数字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事物”,它具有独立的价值。但这些可能是特例,而非普遍现象。
并非金融
现在的所谓数字资产,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类似于比特币的所谓数字加密货币,一类是公司发行的所谓代币(Token),也是某种价值的代表。现在区块链产业中有一群人正在努力地把”Token“的翻译重新变成“通证”,即流通的凭证。
我愿意接纳”通证“这个说法的原因是,通证(Token)和流通的凭证,这个说法反映了这些凭证对应着实体世界中的价值。
区块链的起源,固然是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比特币最初的愿景是创造一种数字空间的货币。
但如果局限在金融的思路和术语中,我们可能低估了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有可能让这种新技术被采纳无形中制造障碍。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变革更容易从边缘发生。货币、金融从来都是处于经济体的中心位置,变革不易。
也可以这么说,当下的代币发行与交易,其实也是在边缘,只不过它在过去几个月发展得太快了(太超出常规),这一点比特币的价格曲线可以最形象地展示这一点。
而且,“数字资产”并不是唯一引发误解的词。
例如还有:
其中,信任与共识其实只是技术系统中的设计,但在很多讨论中明显被极度泛化了。
从1994年前后互联网商业化应用开始到现在的二十五年中,互联网和各种新技术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数字世界:我们每天生活在数字空间,越来越多的信息和交易在其中流动。
但我们看到,互联网做的是在把实体世界的事物映射到数字空间中去。
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是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的连接器。
区块链技术为我们开拓了未来的想象空间,也是因为通过它可以把一组全新的事物从实体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
在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可能会青睐抓住机会的人,可能会重新分配财富,可能会带来阶层流动。
在互联网带来的整个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已经见过多次。区块链这一次,冲击更加明显。
我们可以回到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开始去看。神秘的天才“中本聪”发明比特币,是为了创造一种数字空间里可用的现金,他通过技术发明和机制设计创造性解决了一个难题:
我们在实体世界中的所有交换行为也都不可以是花两次的,当我把一个苹果给我,我手上就不应该还有一个苹果。
在互联网上,过去我们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一个被认可的第三方来进行验证。
了解支付宝早期历史人都知道,它最初解决的是电商早期的信任难题,如果我把钱转给卖家,他不发货怎么办,支付宝的担保支付消除了买家卖家双方的疑虑。
中本聪的天才在于,他综合各种技术创造了“区块链技术”来让无需担保交易也可以进行价值的转移,而所谓的去中心化说法正是源自于去掉这些承担认证验证的中心化角色。
从「信息互联网」
到「价值互联网」
因此,比特币特别是它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把互联网推向了新的阶段:过去的互联网只能交换信息,而又有了区块链之后,互联网可以交换价值。
自此,所有过去被认为是“价值”的事物,从此有可能被映射到数字世界中,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交换。
之后,诸如智能合约等技术等被引入进来,当下的整个区块链技术逐渐演变成一个高速发展的技术系统。
现在的情景很像互联网发展初期那样,各种技术和应用在不断涌现。
同时,就像区块链技术被从比特币中挖掘出来一样,区块链中用来代表价值的“Token”(曾被译为“代币”,现在更多人愿意称之为“通证”)也被挖掘出来,并被认为可能演变成出所谓的“通证经济”:
在数字世界中形成一种可以流通的凭证,一个类经济系统依托通证展开,它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调整。
至此,一个新技术(从比特币中剥离出来的区块链技术)和一个新的设计(区块链经济,也称通证经济)在逐渐地成型,向人们展现了巨大的可能性。
如果把Token 翻译为通证,那么这个新的经济系统——Token Economy ——被称为通证经济似乎也很合理。但我觉得,或许,我们就简单地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为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经济可能更简单直接。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经济
类似于互联网早期,在区块链发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出现很多全球各国现有的法律框架都无法容纳的新事物:
对于前者,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比特币不太可能是一种流通货币。
而对于”数字资产“这样的说法,我认为,只存在于数字空间的、没有实体对应物的“数字资产”的价格可能涨跌、可能暴涨暴跌,但它的价格并不等于价值,它并不真的是一种资产。
互联网和当下的区块链技术,它们的关键角色是连接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特别地,区块链所能连接和协助交换的是”价值“。
但是,这些价值应当是实体世界的映射,而不是在数字世界中凭空生出来的,不应只是在数字世界存在的所谓价值的空转。
现在,我们可以狂野地展望,在数字空间我们可以创造完全独立存在的事物,但那是超长期的设想,即便在数字化最彻底的信息资讯领域这也没有完全变成现实。
从短期、中期看,互联网以及当下热门的区块链技术,它做的是依然是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映射。如果说得绝对一点,在中短期看,只存在于数字空间的、没有实体对应物的“数字资产”可能是空气,它的价格可能涨跌、暴涨暴跌,但价格并不等于价值。
在2017年9月4日中国央行发布的公告中,对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行为进行了定性,“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2018年2月4日,据新华社报道,央行对虚拟货币境外交易平台网站采取监管措施,据称是“取缔、处置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网站”。
2018年2月6日,据经济日报报道,春节前,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这意味着,人民银行将成为首个研究数字货币及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真的要来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数字货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具体来说,就是由特定密码学与共识算法验证的、可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
评点:这一次区块链技术,中国的政策影响力可能比1990年代末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所有人不得不关注。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3-04
本文作者:链得得 本文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